国宝惊险搬迁记 最后⼀位押运⼈逝世于台

0
38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Gary Lee Todd, Ph.D./公有领域 )
(作者: 史谦宇)翻过⼀⾴⾴历史,曾经有过的风华绝代,难以⾔传的⽂化底蕴,都能在⼀件件国宝真迹中细细领会;近在眼前的国宝,那是今⼈得以领略中国传统⽂化的起点,得以⼼领神会中华神传⽂化的无尽宝藏。
宋、元、明、清四朝的珍贵⽂物,于清末⺠初的战乱期间,辗转流离分三批抵达台湾,⽬前为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和嘉义的南故宫所珍藏。艰钜任务的完成,其背后有无数⼈的努⼒与艰辛付出,其中最后⼀批⽂物押运⼈索予明于6⽉19⽇中午逝世于台湾,享嵩寿102岁,他也是最后⼀位逝世的国宝押运⼈。
烽火连天 险中有险
1925年由李煜瀛担任委员长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仿照法、德诸国皇宫博物馆先例,成立故宫博物院,于同年双⼗国庆⽇开幕。不过,当时仍处时局动荡之际,各派系军阀割据,端赖庄蕴宽(1866-1932)、江瀚(1857-1935)、陈垣(1880-1971)等⽂化界⼈⼠组织维持会,与各⽅势⼒斡旋才得以艰难维持。
1928年6⽉,国⺠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故宫博物院,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易培基(1880-1937)时任院长。1931年⽇本关东军发动918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平津地区战事⼀起,故宫精选⽂物就已未雨绸缪,装箱准备迁移。
1933年初,⽇军进逼榆关,北平濒危,故宫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物分五批南迁沪上。同年中央博物院于南京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所长傅斯年(1896-1950)为筹备处主任。
故宫⽂物的南迁计画直⾄1936年底才全数底定,所有⽂物才由上海运抵刚刚竣⼯完成的南京朝天宫故宫分院入库存放,⾺衡(1881-1955)时任院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杭立武(伦敦⼤学政治博⼠,曾任驻希腊⼤使、教育部长)时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八国联军兵败后清政府签订庚⼦条约,赔偿列强钜款。辛亥⾰命后各国纷纷分期退回款项。此单位即为管理英国退款所设。)总干事,同时也是⾦陵⼤学董事长。⽇军逼近,杭立武以为南京不保,运⽤⾃⾝的⼈脉资源划定「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这个仅仅只有3.86平⽅公⾥的国际难⺠安全区内曾⼀度挤进25万⼈,他并强烈建议故宫⽂物应该运往⻄南⼤后⽅,也获得时任⾏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的认可。
只不过,国难当头,在物资紧张、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怎么运⾄⻄南⼤后⽅?钱⼜从哪里来?
火烧燃眉之际,杭立武向关务署英籍总税务司借了10万元,陆路以军⾞出动,⽔路则以国轮运输,装载不⾜时再向英商租⽤轮船。谁料⽇军节节进逼,预定启航之际,英籍船员怕轰炸不敢开船,杭立武当机立断直接沿着缆绳爬上船坐镇押运,这才顺利出发。
最终,故宫⽂物依计画分三批⾏内、中、北三路向⻄南后⽅彻退。第⼀批南路⽂物80箱为⽂物中的精品(⽬前⼤部分都在台湾),⾃南京启运,经汉⼝、武昌、长沙、桂林、桂阳,终⾄四川巴县。第⼆批中路⽂物9331箱,经汉⼝、宜昌后抵达重庆,⼜经宜宾后抵达乐⼭。第三批北路⽂物7287箱,走徐州、郑州,经⻄安、宝鸡、汉中,抵成都后⼜再转⾄峨眉。
⺠国26年12⽉13⽇,就在最后⼀批故宫⽂物迁离南京的第五天,⽇军攻破南京。为期六天的「南京⼤屠杀」,⾄少有30万中国军⺠被杀害,1/3南京城被焚毁,当时来不及从朝天宫地库撤出的2953箱⽂物,也被⽇军强⾏占⽤(抗战胜利后追回)。
1945年抗战胜利,几经颠沛流离的故宫⽂物才⼜依序分批重新集中于重庆市,尔后循⽔路返回,直⾄1947年底才全数运抵南京。
国宝有灵 平安抵台
故宫国宝分三路运往⻄南⼤后⽅期间翻⼭越岭,躲过了盗匪洗劫,逃过了暴雨落⽯等天灾⼈祸,竟也闪避了⽇军轰炸,若有神助。
其中第⼀批迁往⻄南⼤后⽅的八⼗箱⽂物,曾远赴英国「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览,是所有⽂物中的精品,原存放在湖南⼤学图书馆。故宫⽂献处处长宋兆霖,据前辈所⾔于受访时陈述,此批⽂物第⼀天才刚刚搬离湖南⼤学图书馆,第⼆天湖南⼤学图书馆就被⽇军轰炸,⼀夕之间夷为平地。
另有⼀批国宝途经四川宜宾,但短短两天内⽔位直线下落,致使船期延宕,迟迟无法启程,克服万难⽅才启程离开宜宾后,随即就有27架⽇本⾶机轰炸宜宾,这回故宫国宝⼜逃过了⼀劫。
九死⼀⽣的神蹟总是接连发⽣,最为⼈所津津乐道的是乐⼭⼤佛出⼿相助⼀事。据故宫国宝南迁纪事载,当时载着故宫古物的船,正由宜宾要开往乐⼭安古乡的库房,为了度过湍急的猛⽔必须换上当地的⼩船才能继续航⾏,但⼩船纤绳却突然断裂,⼀旦直撞乐⼭⼤佛脚下,必定船毁⼈亡……负责押运的故宫职员梁廷伟回想当时的惊险情境陈述道:「当快要撞上的时候,船竟⾃⼰斜搁上附近⼀处沙滩,⼈和⽂物竟然都安然无恙。」押运⼈和故宫国宝⼜再次逃过⼀劫。
另据北沟⽂化协进会顾问陈戊兴称,当时交通运输不发达,在搬迁过程中没有路要⾃⼰找路、没有溪桥要⾃⼰造桥,险象环⽣之下,⼀次次化险为夷,安然度过惊险的奇蹟接连不断,勿怪乎时⼈相传「国宝有灵」。
1948年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11⽉10⽇,故宫常务理事朱家骅(1893-1963)、王世杰(1891-1981)、傅斯年(1896-1950)、徐鸿宝(1881-1971)、李济(1896-1979)、杭立武(1903-1991)、翁⽂灏(1889-1971)商议之下,决议先择精品运⾄台湾。
⺟亲送的⼀件背⼼
据中央社报导,故宫、中央博物院的第1批⽂物在1948年12⽉先运抵基隆,第2批⽂物及第3批⽂物在1949年送抵台湾。
⽽押运⼈索予明则是在1949年搭乘昆仑舰,随第3批⽂物来台。索予明来台时还不是故宫职员,⽽是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员⼯,后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在1965年正式合并,索予明就⼀直在故宫任职,直⾄退休。尔今,故宫馆藏内许多青铜器、漆器的原始⼿绘图就是出⾃于索予明之⼿,他本⼈亦是漆器专家。
1920出⽣于湖北江陵的索予明,29岁的他仅仅带着⼀件⺟亲亲⼿缝的布衣蓝背⼼和两枚⺠国⼆⼗三年发⾏的钱币就随着国宝抵台。今年五⽉,沈春池⽂教基⾦会推动的非营利组织「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的访问影片中,索予明想到妈妈当年⼀个⼈在家,仍不禁落泪,回顾⼀⽣境遇,他说:「乱世中为⼈也真不简单。」
动荡飘摇的⼤时代下,有仁⼈志⼠的远⾒笃⾏、有克尽职守离乡背井的押运⼈,在冥冥护佑之下,⽅能使⼤部分的国宝逃离了战火,也躲过了⽂化⼤⾰命的摧残,屹立⾄今,留与后⼈细思怀想,悉⼼承传曾经在神州⼤地上辉煌灿烂的中华⽂化。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