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難免會受到小人的妒嫉和誹謗。那麼如何減少傷害呢?古人提出了「三不」見解。:「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這「三不」能夠做到了,那麼災禍自然就會減少。
小人通常都有強烈的嫉妒心,隨意地責備他們可能會引來報復;揭露別人的隱私,換誰都會反彈,反過來他們也會揭發你的不足。過去的事情,忘掉不好嗎?
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犯了一點錯,被他的領導在眾人面前責備,弄得這個人很沒有面子。於是,這個人他處心積慮地報復那位領導,最後結局就是領導被免職。所以,對待那些小人,反而不宜過度責備。
下面講一則唐朝名相裴度丟官印的故事,相信會給您帶來啟發。
裴度丟印的故事
唐朝中期有一名相叫裴度,他是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在相位二十年。但你可知道,他的福德是因為積了大善而得的。
在《堯山堂外紀》中,裴度自評道:「爾身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一片靈臺,丹青莫狀。」他的一生都在修養自己的德行,雖然貌不驚人,但心向靈臺。
裴度在擔任門下侍郎時,前往吏部選拔官員。他對同行的給事中說:「我陞官有很多僥倖,這些人升一級半級都很難,沒有我這麼幸運。我從未考慮過被貶官。」裴度不相信抽籤占卜,也不追求穿得好、吃得好。他經常和人說,雞肉和豬肉,有了就吃;生老病死,順其自然。該死時也無法抗拒。他的度量大概如此。
裴度擔任中書令時,有一次忽然有人說官印丟了,周圍的人都驚慌失措。裴度卻叫人設宴,跳舞唱歌。大家都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私下裡認為他很奇怪。
夜深了,下屬稟報說官印找到了,並未丟失。裴度也不理會,盡興而散。
有人問:「印丟了,你為什麼還這麼鎮定?」
裴度回答:「這肯定是小官私自拿去蓋印,處理慢一點,他就會悄悄送回來。處理急了,他可能就會把印丟到水裡或火裡,這樣就真的找不到了。」當時的人都稱讚他的大度和冷靜。
一般來說,官印丟了往往是會丟官的。但裴度丟了官印後,不但沒有去責備盤查,反而把自己喝的大醉,蓋章後忘了還印的同僚趁機還了大印。或許,最終裴度也不知道是誰拿的官印。但那又如何呢?官印回來了,自己的官位保住了,也就夠了。
世人做到「三不」,其實就是在做事時考慮別人的感受。人的善念出來了,災禍自然也就沒有了。
來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