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靈陽光 改變無數人的「3分鐘定律」 By 紐西蘭看中國 - 2022-04-27 0 80 FacebookTwitterWhatsAppReddItLINE 「3分鐘定律」,件件是修行,迎來更好的自己。(圖片來源:Pixabay) 「3分鐘定律」,件件是修行。說話、做事、待人,都需要經過時間的發酵。不要小看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01】說話,斟酌3分鐘 琅琊王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族中傳有六字家訓:「言宜慢,心宜善。」 王氏的始祖王吉,正是因為恪守前三個字,才能在險惡的官場上,順利地渡過各種難關。從一名小吏,一躍成為朝廷重臣。 俗話說: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根本收不回來。 有些人,有些話,不經過大腦思考,輕易就說出口。即使沒有惡意,也很容易傷害到別人,給自己造成禍患。 不得不說的話,應該怎麼說,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能少說,絕不多說;能慢說,絕不快說;能軟說,絕不硬說。 【02】生氣,冷靜3分鐘 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學會控制情緒,不要任由火氣冒上去。 人在生氣時,行事很容易變得衝動。這時候說的話、做的事,只能傷人傷己。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前,很多老將對他不服氣。時常圍在軍營外面百般謾罵,尋釁鬧事。 王陽明穩坐帳中,絲毫不為所動。 他表示:「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而動怒控制不住,便會過了度。」 控制憤怒最好的方法,是舒緩。與其事後悔恨,不如讓自己冷靜三分鐘,等情緒緩和些再做決定。 學會冷處理,才發現原本想不通的事,根本不值得你生氣。 【03】遇事,提前3分鐘 《禮記》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提前量。事先準備好才會成功,沒有準備就容易失敗。 一旦養成遲到的習慣,到頭來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張良在下邳時,遇見一位談吐不俗的老人。 老人對張良說:「五天後的早上,你來橋上見我。」 張良連忙應是,五天後按時赴約。 可他沒想到,老人來得比他早,已經等他很久了。 老人見了張良,訓斥道:「跟長者約定,也敢遲到?五天後早些來見我!」 說完,老人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到雞叫,就急忙趕去赴約。 這次,老人見張良來得這麼早,滿意地點頭。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就是著名的《太公兵法》。 張良仔細研讀這本書,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凡事提前三分鐘,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給人留下好印象,讓人看到你的真誠。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 凡事提前三分鐘,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給自己預留出緩衝的時間,不至於手忙腳亂、丟三落四。 哪怕遇見什麼突發情況,都能夠從容應對。 【04】待人,自省3分鐘 老子曰:「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習慣兩隻眼睛都向外看。總是緊盯著別人的錯處,卻唯獨看不到自己。 《世說新語》記載,周處年輕時蠻橫無理,他卻自我標榜為俠義之士,立志要為鄉親除「三害」。 鄉親們告訴他,前兩害是山中的惡虎、海裡的蛟龍。 周處就上山射虎、下海殺蛟,三天沒回家。 鄉人以為周處死了,互相慶賀。 周處聽聞,才知道自己就是與惡虎、蛟龍並稱的第三害。自此悔過自新,棄惡從善,終成一代名將。 與人相處時,學會一隻眼看世界,一隻眼審視自己。 有時間抱怨別人,不如盡全力改變自己。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到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推諉、不逃避,每一次失敗,都是成長的時機。 責任編輯: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