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 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

0
25
孩子85%~95%的性格在3~6岁的阶段形成,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心理学上也把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图片来源: Unsplash)
作为父母,都期许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很多家长从孩子还未出生开始,就为他规划出了一条条「康庄大道」。孩子出生后,更多的家长秉承著这样一条信念:不逼孩子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但是,很多家长所不知道的是,这个「逼迫」是有限度的,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些事情是不能逼迫的。
尤其是0-6岁的孩子,别逼他做这4件事,否则影响一生。
一、逼孩子乖巧懂事
逼孩子「懂事」,是一种很「残忍」的教育。
当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懂事,似乎就意味着孩子有教养,情商高。
但实际上,那个不该在懂事年龄太「懂事」的孩子,最让人心疼——谨慎、小心,看人脸色行事,像个小大人般让人省心,但却总是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
0-6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子,有哭的权利、跟父母撒娇的自由、偶尔一两次任性的冲动。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个敏感期,孩子6岁前,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诅咒敏感期、性别敏感期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自私、叛逆、顶嘴,甚至咬人、说脏话等行为,这都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强迫孩子去「懂事」、乖巧,往往会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不但解决不了孩子出现的行为偏差,反而阻碍了孩子正常化发展。
二、逼孩子打招呼
强逼孩子打招呼这些「中国式礼貌」,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人认为打招呼是礼貌,见了面不说话,不问候,是没有「教养」。
平时聚会的时候,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一进门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这时候大多数孩子会一边往后缩,一边戒备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为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才会在生人面前有距离感。
孩子在0-6岁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心理,是他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这时候,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迎合长辈的心态。
在大人看来,打招呼不过动动嘴皮子,但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场合,需要充分的时间去适应。
三、逼孩子分享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常教导他要有礼貌,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不要强迫6岁前的孩子进行分享,即使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说,孩子2岁后会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
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很困难的,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所以,3岁前孩子不分享,家长千万不要逼迫。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再通过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会自然的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四、逼孩子不许哭
6岁前的孩子特别爱哭鼻子,而孩子的哭往往是父母最为头疼的问题,没有之一。
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就会一个劲的呵斥着:不许哭!憋回去,再哭就不理你了!让你哭个够!
家长说的越凶,孩子就哭的越厉害。
客观来讲,哭和笑都是正常的情绪流露。孩子的哭,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后都有原因和需求。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哭的情绪,都应该被父母所接纳,而不应该被逼着不许哭。
如果家长逼迫着孩子不许哭,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会被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长期积攒下来的情绪,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理,总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结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事情真的急不得。
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是性格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对孩子来说,出生后的两三年所经历的事情,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岁的阶段形成,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心理学上也把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正如义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所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因此,孩子6岁前,这4件事千万不要逼孩子。
告诉孩子:你的童年,自带万丈光芒,现在的你就应该敢于探索,不断试错,单纯、天真、快乐的成长!
责任编辑: 倚天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