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为何发疯?

0
22
《范进中举》一文是《儒林外史》的知名故事,内容取自本书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一名穷苦的读书人范进因屡试不中,受尽岳父欺凌与羞辱,一夕考取举人了,却因为太过欢喜而疯狂,后来众人逼迫他岳父把范进一巴掌打醒。岳父虽救了范进,却屡屡道歉,恭敬异常,更认为范进是天上文曲星转世,更怕因为打了范进,死后被阎罗王打入十八层地狱。故事充满讽刺,非常滑稽可笑。(图片来源: Pexels)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往日的不如意不用再提,今日兴致高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正可谓是春风正好,马蹄轻快,一天就看遍了长安的所有鲜花。这首诗是46岁的孟郊,在第三次赴京都参加科举考试时,终于考上了进士时所写的。之所以孟郊考上进士以后如此高兴,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十分森严,如果考上了进士,那么就意味着可以做京官。

科举制始于公元621年,亡于1905年,改变了过去九品中正制,只有豪门贵族子弟能够做官的僵局,1300年里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做官的通道。科举制的考试阶段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三年一次乡试的人叫做举人,乡试第一的叫“解元”。乡试是科举制的一道分水岭,只有中举才有做官资格,很多学子考中秀才并不兴奋,但考中举人整个人兴奋得像打鸡血,范进就是因为中举变疯。

范进出自清朝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年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家里出了6个进士,家族对他寄予巨大希望,期待他考上科举光耀门楣。可是他喜欢诗、词、曲,对科举比读书四书五经还不感兴趣,家人强逼他学让他一度抑郁,后来母亲病逝就更加抑郁。

1723年,吴敬梓父亲病逝,留给他巨额家产,但他喜欢把钱拿去结交朋友和资助穷人,钱一点点用完,不久之后还遭到亲戚争夺家产。1740年他已经贫困潦倒到家徒四壁,他没了家产不肯种地又不肯考科举做官,只能靠朋友接济。他靠接济的这段时间尝遍人间冷暖,于1749年写成《儒林外史》,书名出自史记“儒林列传”,由于这本书不是国史列传,吴敬梓便用“外史”命名。全书56章,写了十几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读书人事迹,这十几个读书人最被人熟知的就是范进。

范进生活在明朝,从20岁开始参加科考,可是他考到50岁还是个秀才,秀才只能干些私塾老师的工作,离做官还差得远,众人都看不起他,连妻子和岳父都看不起,岳父甚至轻蔑地往他脸上吐口水。范进始终不愿放弃科考,考到54岁高龄还是要考,岳父不愿意借他赶考的银子,他就私自跑到省城,等考完回来岳父知道后狠狠骂他浪费钱。几天之后,官府的人到范进家中报喜,范进在卖鸡换米的路上知道自己中举了,整个人兴奋得癫狂起来,披头散发跑在街上,脚上的鞋子都跑掉一只。

范进考上举人其实是主考官周进跟他同病相怜,60几岁才中举,周进看他可怜就放水给了一个举人。范进中举后周围的人发生180度大转变,以前看不起他的邻居亲自为他穿好掉落的鞋,乡绅跑来送金银和礼物,穷人主动到他家做仆人,最夸张的是他岳父称他是文曲星,从分文不出变成拿着猪肉来道贺。课本写到范进考中举人就完了,但在《儒林外史》里,范进恢复过来之后又考中进士,并且被命为朝廷御史,后来提升为山东学道,负责山东省的教育工作,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教育厅长。范进从穷人一夜之间变成大官。

范进中举后,一扫几十年的贫困和屈辱,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的机会也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这些大大的改变让他喜极而疯,通过这层“疯”,作者将所有的屈辱、辛酸都写了进去。范进即便没有任何出任官职的经历,但对于官场上的交集却异常娴熟,从他的身上也能看到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现况。范进中举后过上了好日子,可吴敬梓一辈子都没有翻身,去世时年仅54岁。吴敬梓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然而他却从“康乾盛世”下看到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来源: 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