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文化历史 古代为什么尊称对方为「足下」? By 纽西兰看中国 - 2022-03-27 0 52 FacebookTwitterWhatsAppReddItLINE 在古代下对上或同辈间相称都用「足下」这个敬辞。(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作者: 心语)在古代下对上或同辈间相称都用「足下」这个敬辞。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名声,所以逃到赵国。又《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傲慢任性,随便乱杀人,天下人都背叛您了,请您自己想一想。」《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上面都是臣子对君王尊称为「足下」的例子。 战国以后,「足下」就不只是限于臣子对君王,也可以用于同辈间的互相称呼。如唐朝皮日休《移元征君书》载有:「果行其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穷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这是皮日休为劝进一个非常有能力却归隐山林的朋友,希望他出来为世人服务的书信。又《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 因此,不管是下位对上位,或者是同辈间相称,「足下」都是带有敬意。那么,为什么用「足下」尊称对方呢?刘敬叔《异苑》卷十上记载,在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自杀身亡,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则逃亡他国。重耳在北方游牧族部落里寄居了十二年,后来重返中原,他到各国拜访并寻求帮助。他带着随从翻山越岭、长途奔波,一行人饥寒交迫终于到达了卫国,没想到卫文公却拒不见面。 此时,重耳因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染了风寒,发高烧并呓语着想喝一碗肉汤。可是随行的人一样也身无分文,根本没有钱买肉给他吃。于是,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一碗热腾腾的肉汤﹙也叫「剐肉奉君」﹚,说也奇怪,重耳喝了之后,竟然不药而愈。一行人再继续前往齐国,终于获得齐桓公的帮助,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得以重返晋国,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掌理朝政后,即论功行赏。看到众人争相邀功的嘴脸,介子推非常厌恶,失望之余便带着母亲隐居山林。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的恩泽,急忙派人四处寻找他,但介子推已经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愿下山受封赏。 有人向晋文公献策,如果放火烧山就会逼他下山,不料火熄灭后,众人不但不见介子推跑下山来,却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不仅伤心欲绝,更是痛悔不已,除了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还将这棵树砍下来,做成了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就会想起那段在外流亡患难与共的往事,晋文公即不由悲叹:「足下,悲乎!」 所以「足下」一词,是因这个典故而来,取其睹物思人,感念昔日恩情,进而衍生出对朋友的敬称之意。 责任编辑: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