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陽光生活 人生的覺醒 都會經歷3個時期 By 紐西蘭看中國 - 2022-03-29 0 49 FacebookTwitterWhatsAppReddItLINE 你對別人的好和善意,最後成全的都會是你自己。(圖片來源:Pixabay) 人生就是一場覺醒的過程。人生在世,往往會被外相迷惑,困於成敗,迷於名利,陷於得失。 所謂覺醒,就是打破外在虛相,提升內在境界。從而回歸本真,領悟自然大道。 覺醒的程度不同,達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命運也會不同。 人生有三次覺醒,分別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01】見自己:認識侷限 開始反省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講:「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無知,是愚昧的。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發現自身侷限,不斷自我反省,從而突破小我,走向覺醒。 王羲之年輕時有這樣一段經歷。 他在書法上很有天賦,但是很長時間沒有進步。 有一日,他無意中看到了,東漢書法家張芝的作品。發現張芝寫的字,透著沉穩平靜之氣,才發現自己練習時,總是心浮氣躁,急於求成。 於是一改前非,精神境界提升了,書法也開始日益精進。最後,終成一代大家。 【02】見天地:瞭解大道 順應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天地的廣闊,自然道法的玄妙,就會一意孤行,做出違背常理,偏離大道的事,最終讓自己陷入困境。 曾國潘剛入朝為官時,有些自以為是,說話直來直去,做事橫衝直撞,得罪了不少人。 以至於他帶兵打仗時,部下都投奔別處,幾次戰敗,沒有人願意支援,被皇帝以守喪的名義,打發回了老家。 後來,他讀到「不知常,妄作凶」。才真正認識自身的渺小,頓悟大道的存在。 再次為官時,他變得謙虛低調,為人處世外圓內方,做出了一番事業。 曾國潘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 專注當下,順應自然,不被雜念牽絆,不為未來擔憂,不因過去悔恨,才是最高明的活法。 人生之事,總是難以預測,與其執著改變,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從而生起智慧。 【03】見眾生:理解他人 心存善念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聖賢之人,擅長發現每個人的優點,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對待別人沒有分別心,總是一視同仁。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無我的狀態。 真正開悟覺醒的人,都明白外在都是假象,人生就是一場,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經歷。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理解他人,就是原諒自己,善待別人,就是度化自己。 每個人的覺醒,本質上,都會經歷這三個時期。 開始,看見自己,學習反省;然後,看見天地,懂得敬畏;最終,看見眾生,了悟真理。 責任編輯:wendy